房秀婷:做好管道腐蝕防護工作任重道遠
來源:《管道保護》雜志 作者:房秀婷 時間:2018-11-29 閱讀:
距離2013年11月22日發生的中石化青島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別重大事故,已過去近5年的時間,然而該事故帶給人們的悲傷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爆炸時轟鳴的巨響猶在耳邊,爆炸后慘烈的場面,還有63死、 156傷、 7.5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這些數字,仍然觸目驚心。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作為一名石油相關專業的研究生,血淋淋的事故加深了我對做好腐蝕防護工作的認識。
據《中國工業與自然環境腐蝕問題調查與對策》統計數據,石油化工行業的腐蝕損失占其總產值6%左右,高于其他行業的1倍以上。目前我國部分在役管道紛紛進入“老齡期”,有些管道甚至存在超期服役狀況,如發生事故的東黃輸油管道于1986年投入運行,至事發時已運行27年之久,且管道長期處于干濕交替的復雜環境,腐蝕問題十分嚴重!11·22”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正是由于腐蝕造成管壁減薄破裂,導致原油泄漏后發生爆炸。因此,做好管道的防腐工作刻不容緩。
要做好管道的腐蝕防護工作,事發后搶險維修必不可少,但“預防為主”尤為重要。腐蝕控制應貫穿于管道設計、施工及運行的全過程,即設計時將腐蝕防護作為管道設計的重要內容,施工過程重視質量控制,運行中加強安全監管,同時要高度重視科學防腐。
科學防腐一方面表現在盡可能選用和研制高效耐腐蝕材料。目前管道防腐主要采用內外防腐涂層、陰極保護及在介質中加入緩蝕劑的方式,開發高效環保的新型綠色緩蝕劑、防腐涂料可以在管道防腐中發揮重要作用。在陰極保護技術層面,以外加電流和犧牲陽極兩大技術為基礎,可以開發出更多新材料、新產品以適應不同環境及工況的需要。此外,無論是防腐涂層還是陰極保護,其設計與施工過程還需要更加統一、更加規范的標準。
科學防腐的另一方面應開發更為可靠的管道檢測技術。中石化曾于2009年、 2011年、 2013年先后3次對東黃輸油管道外防腐層及局部管體進行檢測,均未能發現事故段管道嚴重腐蝕等重大隱患,導致隱患沒有得到及時、徹底整改。除了管理方面的原因,也充分說明了管道檢測的不全面、管道檢測技術的不過關。應該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開發更加可靠、高效的管道檢測技術。近年來發展的漏磁檢測、超聲檢測、渦流檢測、射線檢測、磁記憶檢測等各種管道檢測技術,在獲取管道變形、腐蝕及裂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若要實現油氣管道的零事故,這些檢測技術的適用性及可靠性仍是努力的方向。
應建立健全管線全生命周期的實時在線監控系統。隨著信息傳輸方式的不斷進步,結合逐漸發展起來的數據采集與處理技術,對管道的關鍵數據進行實時的動態監測,有助于及時發現異常并采取應對措施。近年來企業開始發展智能陰保數據采集系統,代替了傳統的人工定期檢測,既降低了勞動強度,又可以獲取更全面、實時的數據,因而可及時掌握有關管道陰極保護、雜散電流等相關信息,提前做好防護預案。進一步將數據采集與云技術結合,構建大數據平臺,形成一套完善的數據采集、數據處理、預警直到決策行動的系統。也就是說,不僅要利用科學技術實現在線監測,還要形成專家診斷系統。
避免青島“11·22”事故悲劇重演,要在加強法治建設和管理的同時,依靠科技的力量,促進有關材料、防腐、檢測等技術的發展。而作為油氣儲運專業的研究生,學好專業知識,在此基礎上努力創新,才能為學科的發展、為管道的安全運行貢獻一份力量。
作者:房秀婷,23歲,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油氣儲運工程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