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基礎標本兼治 推進長輸管道管理再上臺階
來源: 作者:黃 健 時間:2018-5-22 閱讀:
—— 西南油氣田輸氣管理處管道管理工作主要經驗
中國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輸氣管理處始建于60年代中期,是凈化天然氣長輸管道管理和運營銷售的專業化企業, 也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凈化天然氣供應商。 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發展, 輸氣管理處的天然氣管網形逐步形成了“三橫三縱三環”為主體, 其它輸氣干線為連接線的環形骨干管網, 截至2011年12月, 擁有在役輸氣管線4333.644km。
川渝地區天然氣資源開發利用時間較早, 管網根據勘探開發及市場發展情況規模逐步擴大,受不同時期管道材質及施工技術水平的影響, 管道本質安全水平參差不齊; 隨著社會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 地方建設與管道安全運行的矛盾日益突出, 部分管道、 站場被城鎮開發區包圍, 第三方施工危及管道的情況時有發生, 管道保護外部環境形勢嚴峻; 同時川渝管網點多線長, 水力模型復雜, 加之復雜多變的丘陵地形地貌, 更加大了管道管理的難度。
輸氣管理處按照建設專業化企業要求提出了“建設國內一流天然氣運營企業”的目標, 在管道管理上從精細化基礎管理、 提升管道本質安全、 降低管道外部環境風險、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優化管網運行及應急保障五個方面開展工作, 管網安全平穩運行得到了有力保障。一、夯實基礎管理工作,規范管理流程與工作標準
1. 建立管理工作指南, 理順工作流程。 輸氣管理處下設8個作業區, 管道管理工作實行處、 作業區、 管道保護工三級直線管理模式, 形成了以管道管理科為主管部門、 質量安全部門行使監督檢查、 工藝科研部門提供技術支撐、 生產運行部門和搶險中心承擔應急搶險的橫向保障體系, 通過建立以個人崗位責任制為中心的工作指南, 明確了管理職責、 工作界面與標準, 理順了管理流程, 為管道保護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2. 推進管道附屬設施的標準化管理。 針對管道建設時間跨度長, 執行標準不統一的問題, 2006年以來申請專項資金510萬余元, 對全處管線上的里程(標志) 樁、 宣傳牌按照統一標準進行制作和安裝, 加裝里程(標志) 樁共計28800余個, 堡坎刷漆44000平方米, 制作標識牌、 宣傳牌560處, 做到了三、 四類地區50米一樁, 場、 鎮村落人口聚集地區、 交通頻繁出入口地區、 經濟開發區周邊均有宣傳牌; 對18條管線125處明管跨越管線重新上漆, 累計達2634.7米; 在各輸氣站、 閥室、 閥井增設管線進出站標識標志工作, 明確輸氣站場內各埋地管線的走向及周邊環境情況。
3. 開展“依法提升保護管道”的法律研究工作。 重點將“宣傳教育法、 協商合同法、 監控勸阻法、 報告制止法、 申告行處法”等5種非訴訟法律方法和“管道保護民事訴訟方法、 管道保護刑事訴訟方法、 管道保護行政復議方法、 管道保護行政訴訟方法”等4種訴訟法律方法的相關內容進行“整合”, 形成《管道保護的法律方法與應用》 成果, 制定下發了《輸氣管理處第三方損害管道索賠法律程序指引》 , 成功處理付安輸氣管線車禍撞管索賠案等6起法律糾紛, 挽回避免經濟損失600萬元。
4. 整合規范基礎資料, 實現信息化管理。 統一規范基礎資料, 將全處站場管道基礎資料優化整合成17種; 編制《輸氣管理處生產設備操作規程》 、 《輸氣管道站場技術培訓教材》 , 100%涵蓋了全處所有生產設備; 及時修訂《輸氣管線站場手冊》 、 《輸氣管理處天然氣管網示意圖》 ,累計收集、 整理、 匯編文字材料達50余萬字; 持續開展管網測繪及信息化錄入工作, 測繪輸氣管線59條共計2742.948公里, 輸氣站場122座, 詳細記錄了輸氣站場的基本情況、 輸氣管道的走向、縱斷面圖、 沿線自然概況、 交通情況、 穿跨越工程等信息, 為構建全處基礎管網地理信息數據庫和地理信息管理系統奠定良好的基礎, 對管線、站場的相關數據進行了收集、 整理, 共統計入庫數據近40萬條。
5. 推進管道完整性管理, 達到6級中級管理水平。 成立管道完整性推進辦公室, 每年年初對管道完整性推進工作進行部署, 定期開展分析對接; 編制完整性管理方案54個, 建立健全了《管道完整性管理過程控制程序文件》 、 《管理手冊》 等各類技術標準、 規章制度、 維護管理程序文件120個, 全面完成了所轄管道完整性管理循環的工作目標, 基本達到了6級水平, 實現完整性覆蓋率100%。
二、形成管道評價、檢測、維護維修閉環管理,提升管道本質安全
管理模式由工作局部維護變為整體預控、 事先預控, 由抵擋風險變預測風險、 削減風險, 并且形成了依托高后果區識別和風險評價指導削減管道運行風險, 常規檢測指導涂層缺陷修復, 通過智能檢測對管道缺陷進行補強的維護整改的固定模式。
1. 分批次對輸氣處管道開展完整性評價。利用開發的“在役管道惡化檢測和完整性評價體系”系列技術, 對83段共計4058.197公里管線進行了高后果區評價, 完成了兩次高后果區識別,評價出高后果區總長度1381.317公里, 管段總段數256段, 高風險管段總長度272.489公里。 根據評價結果, 為風險緩解措施的采取、 改造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和指導。
2. 認真落實陰極保護的三項技術指標。 將設備完好率、 送電率、 陰極保護率三項技術指標作為考核指標, 從管理上保證了陰極保護系統長期、 良好運行; 研制了一套輸氣管道陰極保護系統保護電位數據管理軟件, 為陰極保護系統的保護電位調整和分析及特殊管段的維護, 提供有效手段; 采用斷電法測試技術共對2849.859km輸氣干線進行了陰極保護測試, 通過對北干線等處于欠保護狀態的管線陰極保護系統進行調整, 使輸氣干線的陰極保護率大大提高。
3. 及時安排常規檢測及智能檢測工作。 合理安排管道周期性檢測, 到2010年底輸氣處對3658.307km的管線進行了常規檢測, 并完成了檢測報告編制工作。 通過檢測發現管線防腐層破損點16277個, 根據檢測結果對管線防腐層破損點、 部分五級防腐層共計2000余處進行了修復。 “十一五”期間通過與國外專業智能檢測公司的合作, 共完成23條29段管道的智能檢測, 受檢管道總長1417.32公里, 共發現521153處金屬損失缺陷, 其中內腐蝕361426處, 外腐蝕159622處, 同時還發現凹陷4246處, 環焊縫異常821處。 通過智能檢測, 及時、 有效、 準確地摸清了管線現狀, 為管線的預防性維修提供了可靠的指導。
4. 采用新型管道補強技術和防腐材料。 針對智能檢測發現的管道缺陷, 采取復合材料補強和換管相結合的方法, 采用碳纖維補強材料成功修復了付納線28處裂紋缺陷和威青線1處焊縫缺陷,采用了環氧樹脂套筒修復了威青線3處螺旋焊縫缺陷, 采用APPW和ClockSpring對3000多處管體本質缺陷進行了永久性修復, 采用了粘彈體防腐材料對三通、 環氧樹脂套筒修復件等異性管件進行防腐處理。
三、清理隱患、加強監控,構建地企聯動長效機制,降低外部環境風險
在《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 出臺前, 輸氣管理處遺留了大量管道違章建筑, 據2006年初統計達到了3016處。 通過制定違章占壓整治三年規劃(2006-2008) , 舉全力實施中青線改造、 威青線三四類地區改線和南干線東段安全隱患整改等38項安全隱患整改工程, 投入拆違專項資金1.2億元, 徹底解決了歷史遺留違章占壓問題。
1 . 全面清理違章占壓隱患。 成立了安全環保隱患整改治理領導小組, 負責隱患治理的組織領導、 安排部署與協調工作, 對掛牌督辦的隱患項目做到防范措施、 責任、 人員、 資金和時間“五落實”, 取得階段性的成果: 采用“拆”“改”相結合的拆違方式共計消除1405處安全隱患; 以國家專項整治為契機, 配合四川省及重慶市專項整治辦公室消除部際掛牌安全隱患56處; 按照“后建服從先建”的原則爭取地方出資改線共計消除244處安全隱患; 依托投資項目通過成德線改造、 中青線改造等工程消除631處安全隱患; 停輸部分老管線消除158處安全隱患; 通過向下游天然氣公司及專業銷售公司移交資產消除60處安全隱患。
2. 突出第三方施工作業安全受控。 對近100個城鎮經濟技術開發區和管道沿線第三方施工作業實行嚴密監控, 一是按照危害嚴重程度、 與管道距離等標準, 對管線第三方施工及重點隱患進行安全分級, 制定了《管線第三方施工及重點監控處置細則》 , 確保管線第三方施工及重點隱患監控處置工作實現標準化、 制度化。 二是對管道沿線第三方施工作業, 采取24小時專人守護、 定期巡查、 處及作業區兩級隱患監控網絡周報制等措施實現了管道周邊施工的受控管理。 三是定期對第三方施工的監管檢查, 建立管道安全聯系檢查指導制度。 四是全面推廣應用長輸管道GPS巡檢系統, 具有實時拍照功能, 能將現場真實情況及時上傳至GPS網絡系統, 對管道巡檢工作進行實時、 動態的信息化管理, 提高了管道巡護工作質量和隱患排查處理的應急反應能力。
3. 加強地質災害監控。 引進人才進入博士后分站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研究, 開展《地質滑坡對輸氣管道的力學影響研究》 , 對滑坡進行了18個管道應變監測點、 6個管道土壓力監測點、 6個地表位移監測點的現場監測, 形成了集坡體變形監測、 管道受力監測于一體的系統監測網提出典型滑坡相應預防和治理措施。
4. 構建地企聯動長效機制。 以國家部際掛牌隱患專項整治行動為契機, 建立管道沿線政府部門長效聯動機制, 以省際聯席會議為依托, 同四川省經委建立了管道保護聯動機制; 建立警企聯建聯治工作會議制度, 實現警企聯動長效機制;以重慶市安監局為平臺, 建立“一小時匯報協調制度”、 管道安全檢查機制、 地方政府部門管道保護年度問責考核制; 多次配合國務院法制辦管道立法調研組、 四川省人大委員會等領導開展管道立法調研, 引起川、 渝地區各級政府對隱患整治工作的重視; 通過提前介入新改擴建工程項目審批, 采取隱患監控信息管理等形式, 杜絕了管道出現新增隱患。
5. 強勢開展多角度、 多方位管道保護宣傳活動。 2006年以來, 精心制作了《守護生命線——天然氣管道設施安全隱患警示》 電視專題片, 在管道沿線地方電視臺滾動播出; 先后在《四川石油報》 推出了《聚焦天然氣管道保護》 專題, 連續刊出《輸氣管道亟待“法”的保護》 等14篇新聞綜述和評論文章; 在《四川日報》 刊發了《4000余處火山口威脅輸氣動脈》 的深度報道,被新浪、 網易等國內多家權威網站轉載; 在《四川在線》 設置管道保護宣傳的專題網頁, 集中反映管道保護面臨的嚴峻形勢, 有力助推了管道保護和管道安全隱患整治工作; 結合《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 的正式頒布, 開展川渝“千里管線行”、 “管道保護 人人有責”等系列大型宣傳活動, 與重慶市政府舉辦的“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法實施在行動”大型宣傳活動, 吸引了以重慶日報、 重慶晚報、 重慶時報、 重慶電視臺和中國安全生產監督報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前來進行采訪報道, 聲勢浩大、 影響面廣。
四、加大科研技術投入,發揮強大支撐作用
“十一五”以來, 先后投入科研及現場試驗經費1100萬元, 完成各類科研項目及課題34項, 8項取得地區公司級專有技術, 16項榮獲中國石油科技創新獎, 5項取得國家專利, 縮短了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 在腐蝕監測和陰極保護有效性評價、 在役管道惡化檢測和完整性評價、 管道修復、 管網運行的優化和升級、 地質災害防治研究等多個方面取得成果。
1.科研技術成果豐碩。 《長輸管道陰極保護電位微功耗采集器》、 《油氣管道腐蝕缺陷補強后的補口方法》 兩項技術獲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授權的發明專利, 填補了長輸管道領域專利授權的歷史空白; “埋地管道雜散電流專家分析系統”、 “在役管道新型補口工藝技術”兩項科研成果通過西南油氣田公司技術秘密認定。
2 . 科研技術項目緊貼生產管理需要。 研發了管網多媒體系統等13個應用系統, 自主研制出管道消磁器、 雜散電流測試儀等一批先進設備, 形成“輸氣管道陰極保護有效性評價技術”等十余項專項技術。 運用“在役管道新型補口工藝技術”對兩佛線等7條輸氣管道修復本體缺陷2275處, 提高了管道的本質安全系數;成功開發站場3D數字化管理系統, 實現地理信息與三維場景、 工藝流程、 設備信息、 重大危險源等的管理和查詢; 開展了管道陰極保護電位調整及故障排查、 在役干式除塵器除塵效率調研、 硫化鐵粉燃燒對管材影響、 站場噪聲治理、 第三方破壞監控分析、 地質滑坡監測、 雜散電流測試、 管網規劃與評價等方面的技術應用和技術服務, 解決生產現場技術難題, 保障了輸氣生產的安全平穩運行。
五、優化管網監控調配,完善應急保障體系
川渝地區天然氣市場化程度較高, 地方經濟發展對天然氣依存度較高, 輸氣管理處一直將管網的運行監測與應急保障作為重點工作來抓, 確保對突發事件的快速反應, 將對用戶的影響降低到最低。
1. 生產運行信息化管理全面升級。 完成SCADA系統二期擴容項目, SCADA站場、 閥室由23個增加到93個, 實現了重點場站、 限壓輸送管段和節點壓力、 流量實時監控, 數據的及時錄入、 發布; 完善生產運行信息系統調度瞬報模塊, 實現生產數據系統共享, 徹底取消了頻繁電話收集錄取數據的工作方式, 天然氣運行調配工作的自動化、 信息化技術水平邁上了新臺階; 引入數字化管道建設技術, 北內環集輸氣管道成為川渝地區第一條數字化管道, 實現了現代管道勘察設計、施工和運行管理全程數字化, 為管道建設和管理提供了高效率的網絡化信息平臺。
2. 優化管網運行管理。 梳理全處31條重要干線管道的工藝運行規程, 內容涵蓋管道基礎資料、 重要工藝設備參數、 用戶供氣參數, 有利于各級管理者及時、 準確掌握各條管道的基本運行情況和重要控制參數; 完善大管網預警機制, 對8個站場重要節點壓力實行分級管理, 明確正常壓力、 偏低壓力、 緊急壓力情況下對應的管網調控措施, 提高了緊急情況下重點站場流程調整的準確性、 管網運行的可控性。
3. 應急預案體系框架。 健全“一個小組、兩個機構”的應急管理組織體系, 編制處總體應急預案及八個專項預案, 統一重大突發事件應急演練機制、 應急處置機制、 信息上報機制, 完善涵蓋事前、 事中、 事后各環節的溝通協作和運行機制, 增強了應對突發事件的主動權; 面對低溫雨雪冰凍和“5•12”汶川特大地震等自然災害,及時啟動應急預案、 及時有效應對處置, 順利化解了重大自然災害帶來的不利影響, 確保了冰雪氣候下管線暢通運行, 確保了地震期間無人員傷亡、 未因處置不當造成用戶損失和管道險情, 實現了安全平穩輸供氣。
4. 依托專業化應急搶險隊伍。 成立了以成都管道搶險維修中心維修中隊、 特種作業中隊為主要力量的應急搶險專業化隊伍, 24小時在崗待令, 購置了先進的管道開孔、 封堵成套設備, 具備在4小時內到達四川所轄管線和站場, 獨立完成兩處主(支) 線的應急處置任務, 確保一旦發生突發事件能夠迅速有力處置, 最大限度地將損失、 危害和影響降到最低程度。
結束語: 通過夯實基礎管理工作, 結合氣質監測與控制、 管道檢測等先進監測與檢測手段,并及時采取預防性維護措施, 管線失效事故率呈明顯下降趨勢, 管線失效事故由2006年的7次下降到2010年的2次, 失效事故率由2006年的2.55次/1000km.a下降到2010年的0.5次/1000km.a, 管道本質安全明顯提高; 通過違章占壓隱患清理, 構建地企長效聯動機制, 管道周邊第三方施工損傷管道情況得到明顯遏制, 三年來未發生一起第三方損傷管道事故, 并連續四年實現“新增占壓隱患為零”目標。 今年下半年, 中衛天然氣管道將與川渝管網連通, 川渝管網將迎來融入全國管網格局的新時期。 壓力與機遇并存, 管道管理任重道遠。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