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吉昌:我國油氣管道維搶修行業發展對策
來源:《管道保護》2022年第1期 作者:張吉昌 時間:2022-1-18 閱讀:
張吉昌
中國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維搶修分公司
國外發達國家的油氣管道建設和運行管理比我國早了100多年,在管道維搶修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并研發了大量的技術和方法,對于我們具有較高的借鑒和利用價值。美國將油氣長輸管道提升至國家能源戰略安全等級,維搶修應急救援納入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實行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合作監管模式,政府專門機構負責管理管道維搶修,組織開展突發事件應急救援。管道運營方大多沒有自建維搶修隊伍,通常依托管道設備供貨廠家維護,管道搶修依托專業維搶修公司,形成了國家—企業—維搶修公司的管道維搶修管理體系。
我國長輸管道運營方大都自建維搶修隊伍開展日常維修及搶險,遇到突發事件時應急響應及時、處置速度快,但企業投入較大,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城鎮燃氣管道運營方多數依托專業管道維搶修公司,雙方簽訂長期合約,可以滿足突發事件應急處置需要,節省了企業運營成本。國家應急管理部負責油氣管道安全生產綜合監督管理,組織國家油氣管道應急救援體系建設,開展油氣管道應急救援指導和特別重大災害指揮,所有管道維搶修企業均接受其指導。
當前國內管道維搶修技術基本接近和達到國際水平。如管道修復性技術包括:打磨、堆焊、補板、A型套筒、B型套筒、鋼制環氧套筒、復合材料補強、機械卡具和換管修復等工藝措施,管道計劃性改造技術較常用的帶壓封堵技術等都與國外技術水平不相上下。以懸掛盤塞式封堵為例,國內維搶修行業已具備了對全國所有規格長輸油氣管道(DN25~DN1500口徑,0~12 MPa壓力,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焦煤氣等管輸介質)的懸掛盤塞式封堵能力,可為管道改線、換線、移線、換/加閥改造提供技術支持。2020年12月中國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維搶修分公司在黑河成功進行了目前國內最大口徑1422 mm管道、12 MPa低溫封堵測試。
球形封堵和智能封堵技術是目前全球帶壓封堵技術的兩大主流發展方向。球形封堵在陸上、海底管道的封堵改造中都有較高的適用性。其封堵膠筒采用主動密封,對管道內表面存在的腐蝕、凹坑、焊縫余高、變形等都有很好的擬合密封作用,提升了管道封堵改造時的嚴密性和安全性。智能封堵是目前國際上最先進的帶壓封堵技術,通過管道場站閥室已有收發球筒來置入智能封堵裝置,利用管內外壁雙向通信技術實現封堵定位、啟封與解封,在不對管道進行外部開孔的情況下就能實現封堵。美國TDW公司的智能封堵器適用于直徑12英寸(304 mm)到42英寸(1066 mm)管道,最大封堵壓力可達20 MPa;維搶修分公司的管徑508 mm和管徑355 mm規格智能封堵器最大封堵壓力也達到了10 MPa。智能封堵技術在陸上、海底管道改造中皆可適用,由于經濟原因目前主要應用于海底管道維修。
盡管我國管道維搶修現有技術和生產能力能夠滿足基本需求,但依然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如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復合材料維修、裝備智能化以及新型維搶修材料技術仍落后于國外,深水海底管道維修系統等特種高端技術裝備缺乏。維搶修管理體系不夠健全,缺乏統一組織和整合,難以發揮整體效能,重復建設問題突出,造成大量資源浪費。政府有關部門取消帶壓封堵特種作業許可證和“帶壓封堵D1”人員資質后,加劇了市場無序競爭。在中低壓力、中小口徑油氣管道維搶修市場,一些企業犧牲質量安全進行低價競爭,導致事故時有發生。根據《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條例》規定,應急救援隊伍根據救援命令參加應急救援產生的費用由事故責任單位承擔,但往往難以落實到位等等。為此,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攻關油氣管道維搶修關鍵技術。要加強深層次理論研究,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重點是管道在役焊接、大口徑高壓封堵、卡具優化設計等。要順應油氣開發大趨勢,盡快從陸地走向海洋,加強海底管道維搶修技術裝備研究,并融合當前最先進的工程技術。隨著管道維搶修行業的下探,有更多的非常規油氣管道維搶修需求產生,如化工廠/煉鋼廠的高溫管道、LNG/LPG/液氨等低溫管道,以及純(摻)氫/超臨界密相CO2管道等新能源、新介質管道等,對現有的管道維搶修技術提出了挑戰,同時為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強化油氣管道維搶修體系化建設。解決好當前維搶修行業存在的資源分散、數據庫不健全、難以實現資源共享等問題,從國家層面統籌管理,整合管道企業和維搶修力量,構建合理、經濟、有效的管道維搶修管理體系和應急指揮體系,形成統一指揮、協調有序、反應迅捷、運轉高效的應急救援機制。
第三,規范市場競爭促進行業良性發展。當前維搶修市場在造價、質量、項目管理等方面存在嚴重無序競爭現象,為油氣管道安全運行埋下了隱患。為了規范市場競爭,維護行業合法權益和公眾利益,在政府有關部門指導下建立和完善企業資質和人員資格準入門檻,健全行業標準,加強質量管控,促進行業良性發展。
第四,推進應急救援“市場化”“產業化”。當前多數應急救援隊伍仍然是傳統投入機制,自我造血能力不足。2018年應急管理部對六支國家級油氣管道應急救援隊伍掛牌,同時被納入到地方管道應急救援系統,這為下一步推進應急救援“市場化”“產業化”創造了有利條件。應繼續推動應急救援政企合作,救援隊伍聯動服務,應急救援有償服務,大力拓展應急救援領域的相關業務范圍,走出深度融合創新發展之路。
作者簡介:張吉昌,1982年生,工程師,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中國石油管道局工程有限公司維搶修分公司黨委書記、經理,主要從事油氣管道維搶修、應急體系建設等研究和管理工作。聯系方式:0316-2077050,zhjichang@cnpc.com.cn。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