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管網自然災害防治標準體系建設
來源:《管道保護》2024年第1期 作者:李亮亮 吳張中 時間:2024-1-19 閱讀:
李亮亮 吳張中
國家管網集團科學技術研究總院
摘要:自然與地質災害防治是保障管道安全運行的常態化工作,高質量的標準體系對該工作的支撐顯得尤為重要。以油氣管網全生命周期地質災害防治理念為主線,逐步建立涵蓋基礎通用、業務管理、建設期防護、運營期防護、管道防汛、應急搶險、管道廢棄七大專業的油氣管網全業務鏈標準體系,在管網規劃、設計、施工、運營、報廢等各階段緊密銜接、互為依托,促進油氣管網安全保障程度不斷提升。
關鍵詞:自然災害;管道地質災害;全生命周期;標準體系
油氣管網是國家能源供給的重要基礎設施,陸上95%以上的石油和天然氣依靠管道輸送。目前,我國油氣管道總里程已達18萬公里,管網安全與人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災害(尤以地質災害為主),是威脅管道安全的主要風險源之一,根據歐洲天然氣管道事故數據組織第11次報告,2010年—2019年自然與地質災害引起的管道失效約占管道事故總數的15.76%[1],而造成的財產損失成本僅低于第三方損壞[2]。目前我國處于新的地質活躍期,山區管道因長期賦存于復雜的地質環境之中,加之惡劣極端天氣頻繁發生的影響,管道受災事故、事件頻發,如2015年深圳“12·20”山體滑坡導致西二線廣深支線斷管、2016年“7·20”恩施滑坡導致川氣東送斷管爆燃、2017年“7·2”晴隆滑坡導致中緬天然氣管道斷管燃燒爆炸等,產生了較嚴重的損失和社會影響,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1 管網自然災害現狀
目前,我國管道地質災害防護形勢依然嚴峻。在日益嚴格的城鎮規劃和環保監管要求下,越來越多的管道將進入山區,勢必面臨更多的地質災害。近年全國80%的地質災害發生在已圈定的隱患點范圍外,發生地點具有更高的隱蔽性、發生時間具有更大的隨機性,給精準預測和防范帶來極大挑戰。地質災害發育類型、規模、管道損傷模式具有顯著的地區性差異,如西南高陡山區、中西部黃土區、東北凍土區、華南丘陵水網區、西北戈壁荒漠區等,給災害管理與防治帶來較大挑戰。
自然與地質災害將伴隨管道全生命周期,我們需要在高質量的標準體系支撐下,高效開展防災減災工作,逐步實現油氣管道自然與地質災害隱患治早治小、風險可防可控、危害預警預報的管控目標。
2 標準體系建設
2.1 系列標準發展歷程
起步階段:自2004年開始,油氣管道行業正式規模化啟動地質災害相關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應用工作,逐步形成了集風險識別、評價、監測、檢測、預警與防治為一體的管道地質災害防護系列技術,建立了以GB 50470《油氣輸送管道線路工程抗震技術規范》、GB/T 50568《油氣田及管道巖土工程勘察規范》和SY/T 6828《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風險管理技術規范》為典型代表的規范標準。
發展階段:從2008年開始,油氣管道行業系統開展管道地質災害領域標準體系建設工作。經過近15年的不懈努力,先后制定了SY/T 6828―2017《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風險管理技術規范》、ISO 20074:2019《石油天然氣工業-陸上管道地質災害風險管理》、GB 40702―2021《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防護技術規范》、ISO/CD 10903《管道地質災害監測技術、程序與系統》(制定中)、ISO/TR 23154《土體運動引起的管道應力檢測指南》(制定中)等一批國家、國際、行業及多項企業標準為引領的系列標準群,實現了該研究領域在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體系中的全覆蓋(圖 1)。
圖 1 主要標準/規范發展歷程
2.2 標準體系建設構想
(1)構建理念。21世紀以來,由于地質災害事件的隨機性、難以預測性,基于風險的管道地質災害管理逐漸成為國外管道地質災害防護的主流手段。國家管網集團公司(以下簡稱國家管網)提出油氣管道全生命周期地質災害防治理念,在油氣管道規劃、設計、施工、運營、報廢等各階段(圖 2),從安全性、經濟性、環保性、運行效率等角度綜合考慮油氣管道自然與地質災害隱患和風險的避免、減緩及消除,牢固樹立管道保護核心理念,將保障管道安全作為防控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以保護管道為目的,以削弱災害的不良影響為原則。各階段工作緊密銜接、互為依托,實現油氣管道安全保障程度不斷提升。
圖 2 油氣管道全生命周期地質災害管控周期
(2)構建原則。2021年12月,國家管網啟動了標準化滾動規劃編制,以標準體系建設為核心,要求標準體系主題突出、目標明確、結構合理、層次清晰,針對管道地質災害防治專業適用的國際、國家、行業和團體標準進行系統分析,結合生產業務需要,最終形成了管道地質災害防治標準體系。
(3)構建思路。以油氣管網全生命周期地質災害防治理念為主線,逐步建立起涵蓋基礎通用、業務管理、建設期防護、運營期防護、管道防汛、應急搶險、管道廢棄七大專業的油氣管網全業務鏈標準體系,在管網規劃、設計、施工、運營、報廢等各階段緊密連接、互為依托,促進油氣管網安全保障程度不斷提升。
以國際標準、國家標準、石油天然氣行業標準、地礦/水利行業標準、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行業協會團體標準、管網集團企業標準/設計與工程建設準則(DEC)為依托,聚焦建設期勘察設計、運營期專業排查、風險評價、監測預警、工程防治(含水工保護)、效能評價、防汛抗洪、應急搶險和風險管理等主體方向構建標準體系。
2.3 標準體系架構
基于以上原則和思路,構建了“優化設計、專業排查、智能感知、科學預警、綜合防治”的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防治標準體系架構(圖 3)。
圖 3 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防治標準體系架構
整個標準體系在遵循國家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嚴格執行國家、行業標準規范,制定適合企業實際且更為嚴格和具體的企業標準、準則、管理體系、作業程序或作業規程,并在管道地質災害防護實踐中加以使用。管網集團目前已發布實施的管道地質災害相關企業標準(Q/GGW)和設計與工程建設準則(DEC)。根據標準制修訂規劃,至2025年底,將會有近30項管道地質災害相關企標/準則陸續發布實施(表 1)。
表 1 國家管網已發布的部分管道地質災害相關企標和設計與工程建設準則
3 思考與展望
我國油氣管道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應進一步結合油氣管道工程設計、建設、運營的特點,地質環境條件特征及業務需求,深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持續拓寬技術邊界,充分借鑒國內外各類地災防治經驗,建立專業排查、智能感知、科學預警、綜合防治的管道地質災害技術標準體系,不斷提高地質災害預警能力和防護水平,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與交流平臺,推動產業鏈升級與再造,服務國家戰略、服務人民需要、服務行業發展。
(1)深入認識標準體系重要性,持續推進標準體系實施。自然災害防治標準體系是開展管道地質災害防治活動的科學依據,標準體系執行落地是管道安全的重要保障。全面落地實施,嚴格執行管網集團管道地質災害防治標準體系標準,不得使用低于該標準體系要求的標準。識別評價適用性,應用時注意甄別不適用標準和內容,例如業務界面、原有設計缺陷等問題。
(2)加大關鍵技術攻關力度,提升標準體系建設水平。對業務范圍內已應用標準開展實施情況檢查和效果評估。持續總結既有成熟經驗,優化納入相關標準。針對災害多維感知與預警預報、復雜山區設防標準提升與災害應急、線路及站場工程地質病害預防處置、國家/集團級自然與地質災害信息管理系統建設等關鍵技術開展科研攻關,保證標準內容適用、技術先進。
參考文獻:
[1]European Gas Pipeline Incident Data Group (2020) Gas Pipeline Incidents, 11th Report of EGIG.
[2]Spyros A. Karamanos. Geohazards and Pipelines. Springer Nature Switzerland AG 2021.
(本文系作者2023年10月13日在第四屆管道自然災害防治研討會上的發言)
作者簡介:李亮亮,1986年生,高級工程師,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質工程專業,主要從事管道地質災害監測預警、風險評價及防護等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聯系方式:18732692869,lill08@pipechina.com.cn。
上篇:
下篇: